方寸之間--略說「印章」

印章的產生,可以推溯至遠古時期的交易活動。


因為交易,於是,就有了約定。然而,空口承諾是無法做為憑證的,必須得有某種能代表本人的信物才行。此信物,在當時,想必是一種現成之物,再借助顏料性的替代物,以印出一個符號或圖樣,以便做為約定的憑證。


「印」字,其文字構成,屬於會意字。最初的古文形貌,看起來,就像是一隻手拿著某樣東西(即信物)在做記號。手中的那件信物,發展到後來,便形成了--印章。


印章,在殷商時期即已出現;到了周代,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,已普遍地應用;秦漢時期,印章的地位,已不僅僅是一種交易的信物,更提升為權力的象徵;其後,從魏晉南北朝至唐、宋兩代,印章的質與量逐漸下滑,但,印章在人們的心目中乃至於實際的應用上,仍然是象徵著權勢與地位。


元朝時,印章產生了變化。當時的書畫家,在完成作品之後,有了落款的習慣,當他們寫完或畫完最後一筆時,意猶未盡,遂在作品上鈐下自己的印。此後,鈐印,便成為一種風氣。


然而,當時書畫家的印章往往是必須與工匠合作才得以完成,原因在於:印材。因書畫家並沒有氣力對材料進行刻印,而工匠亦難以領會書畫家的創作意圖,此項矛盾,需要一種新的印材的發現,才可望解決。


元代知名的書畫家王冕,於偶然間發現了一種斑斕可愛、硬度適中又容易奏刀的花乳石,他為自己刻了一方印章,這,便開啟「篆刻」藝術的發展。


篆刻之所以稱篆刻,主要是由於書畫家的印章採用的是古老的「篆」字,又是「刻」出來的,便順理成章有了這樣的稱呼。


雖說王冕對篆刻藝術的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地位,但是,篆刻藝術在元朝之際仍處於一個萌芽階段,這門藝術,真正形成氣候,要等到明朝。


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之子文彭,因某次機緣得到一筐燈影凍石,他便開始奏刀,沒想到,從此竟無法收手,而終成為一代宗師。文彭之後,印壇界不但名家漸漸多了起來,甚至還出現諸多流派,中國印章發展至此,可說達到一個高峰時期。


小小的印章,在方寸之間,讓歷來的書畫家為之心醉不已,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,皆傾盡才思。就形式言之,刻印者透過曲折線條的陰陽與粗細變化,以及疏密寬窄的布置,以銘記內心的所感所思;就內容言之,其能以詩文絕妙好辭或肖形意象等圖畫,藉以抒發個人的所願所懷。因此,詩、書、畫、印,成為一個有機整體,並稱為「四絕」。


再言印材。


自從石印被廣泛採用後,各類名石,便常被用作治印的材料。其中,翡翠玉印,因質材珍稀難得,硬度高,工藝的難度也高,又曾受到清皇室的鍾愛,因此,最具收藏價值。


翡翠玉料,有其獨一無二的天然色澤,透過工藝創作者的精巧安排與因材施藝,遂得以呈現出印鈕或印身雕刻的工藝之美。


印章上端的雕飾,是為「印鈕」。穿孔後,可隨身佩帶。古代的印鈕,各有不同形式,以分別帝王百官之身分;現今的印鈕形式,樣貌繁多且富於變化,多以吉祥瑞獸為取材之題,如龍、獅、虎、貔貅等等,是權勢、地位、財富與品味的優雅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