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雞的內蘊與神采

在十二生肖之中,雞,被古人譽為「德禽」。


西漢時期,韓嬰《韓詩外傳》,就有這麼一段記載:


頭戴冠者,文也;足傅距者,武也;敵在前敢鬥者,勇也;見食相呼者,仁也;守夜不失時者,信也。


於是,雞有「五德」的說法,便流傳了下來。


文、武、勇、仁、信,被稱為雞的五德。前兩德,源於雞的外在形象,而後三德,則來自於雞的習性。


文德,指的是禮樂教化。雞的肉冠,猶如古代君子所戴之「冠」(帽子),予人一種文質彬彬的形象,所謂「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」,便是此意。


武德,即武道,在此,指的是可以運用武力的憑藉。雄雞的腳爪後上方,有一只突出如腳趾的部分,稱「距」。距,是雄雞天生的武器,戰鬥之際,若能加以運用,自能成就其武德。


勇德,即勇敢與勇猛的品德。《論語.為政》曰:「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」據《史記》記載,孔子弟子子路就是一位「好勇力,志伉直」的人,他常戴著一頂由雄雞雞毛所製成的頭冠,以顯示自己的勇力過人,而之所以使用雄雞之羽,則是因為在古人心目中,雄雞,是敢於戰鬥的勇士。


仁德,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準則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」雞,若見著了食物,並不會獨自占有,而是呼引同類一起啄食,這樣的舉動,被古人視之為「仁」的體現。


信德,即恪守信用,誠實不欺,這也是古代君子所遵奉的人生準則之一。《論語.為政》有言: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」雄雞報曉守時,故被稱為「司晨」,而這每天報曉的行為,便被視為是「信」的表現。


雞的這五種德行,皆是由儒家傳統觀念所發展而來,亦是人類賦予動物的一種精神寄託。


此外,若從民間吉祥寓意的角度來詮解,雞,與「機」同音,因此,多有大好時機、機不可失的喻示;又與「吉」諧音,所以,有大吉大利、吉祥如意的意旨。雞的台語發音,則與「家」音近,故而發展出闔家歡或闔第平安等與「家」有關的祝福語。


雞的形象,既有古代君子文化的細膩內蘊,亦有常民文化的良善美意,將其化作工藝主題,在不同的眼光、不同的刀筆之下,則有不同的美學神采。


或以寫實的手法從事雕作,如實地刻劃出雞的冠、喙、羽、爪等等,畢顯其氣勢姿態,更在其仰俯之間,隱喻著起家之際,一股雄厚有力、勤懇踏實的心志態度。


或巧妙運用翡翠獨一無二的翠脈層次,隨色賦形地刻劃出瑰麗多彩的玉雞姿態。不論是三彩或紅翡,當原石漸漸化作玉雞形貌,令人驚豔的翠色,將為作品帶來令人驚豔的視覺享受:三彩,富貴歡喜,而紅翡,鴻運當頭。

回到
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