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喜讚嘆舞飛天

神佛主題,是翡翠擺件的重要取材之一;而在神佛的造相藝術裡,飛天,則是其中最為美麗的形象。


翻閱佛教故事或傳說,均可讀見「飛天」這角色。飛天,是佛的護法神,佛經裡,稱之為「天人」,亦即具有飛翔能力的天人,毋須藉助翅膀,便能自由自在地遨翔於天際。


關於飛天的起源,根據敦煌學的研究,指的是印度佛教的護法神。佛典中所提及的諸天,分為八部眾,而「飛天」的原型,即為諸天部中的「乾闥婆」(Gandharva)與「緊那羅」(Kinnara)的複合體,前者,是司樂、供香之神,具有飛行能力,相傳其所演奏的音樂深具感染力;後者,則為歌舞之神,經常以手持樂器、能歌善舞的女性形象出現。這兩位天神,原為古印度神話人物,後因佛教傳入中土之故,使得這兩者形象逐漸融合為一,進而演化為相貌姿態美麗的「飛天」。


飛天的造型,主要是以敦煌壁畫為參考基礎,其最為鮮明的形象特徵是:毋須倚靠翅膀飛行,而是藉由身段和衣帶的舞動帶出凌空飄然感,極具優雅、浪漫色彩。


早期的飛天,多為男性,其後,才漸漸演變為美麗的女性,有時,亦可見童子造型。觀其相貌,臉型或橢圓,或豐圓;衣著方面,則交融了印度與中原文化,上半身赤裸,多佩掛瓔珞,腰間繫有長裙,肩披飄帶,下托祥雲,呈現飛舞之姿,神態有輕盈曼妙之美,或單飛,或群飛,或橫空飛繞,或腳踩雲朵以降落之態,亦有昂首升飛之姿;玉手纖纖,或呈合十禮拜狀,或捧貢品,或持花、托花、散花,或手持箜篌、琵琶、橫笛等樂器,作演奏或舞蹈狀。


飛天的主要職責,為供奉禮拜、散花獻香以及歌舞樂伎,因此,遂有所謂的「散花飛天」、「伎樂飛天」等稱謂。在佛教故事裡,每當佛陀說法或是舉行大型法會之際,常會出現「諸天人作歌舞供養」等描述語。凌空而降的飛天,有的持花捧物,有的奏樂而舞,隨行護持,以使聽聞者能生出愉悅讚嘆之心,可說是為人間帶來喜兆的佛國使者,而這些飛天的圖像,亦呈現出人們對佛陀的供養禮讚,傳述著淨土世界的自在歡騰。


在佛像藝術的圖景佈局中,是以諸佛與菩薩的造像為主體位置,飛天位居隨侍,配列於主佛的四周,披掛天衣瓔珞,翔舞於空中,並以香花歌舞來供養諸佛菩薩,聽聞妙法,歡喜讚嘆。


飛天,經過歷代的演變發展,已逐漸超越了原本宗教上的意涵,以其獨具的特色、優美的造型,而成為佛像藝術中的耀眼形象。

回到
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