琢磨之道-翡翠作品的關鍵工序

「玉不琢,不成器」,然而,玉之器,究竟是如何琢成?

翡翠,從原石玉料到作品完成,其間的過程,必須獨具慧眼、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與深厚的實務經驗,更需經過以下關鍵技術環節的執行,始能成器:


一、審料

在琢玉成器之前,務必對翡翠玉料本身進行分析與評估,方能為其後的「因材施藝」奠下扎實基礎。審析玉料時,主要著重於翡翠顏色與紋路的分佈、玉材的大小、透光性等層面,並觀察是否存在著裂紋、雜質及其分佈的狀況,綜合這些相關因素,以判斷該玉料適合琢磨為何種「器」。


二、開石

剖開翡翠玉料的第一刀,即所謂的「開石」。開石,應如何「開」?上述審料的結果,是決定以何種角度來剖開翡翠玉料的關鍵因素;至於開石的工具,從最原始的以高低溫差的方式使其炸裂、拉絲法到腳踏切石機,演變至今,則多以電動切石機器來取代。


三、切片

開石之後,翡翠玉料的面目更加清楚,此時,得以進一步針對翡翠顏色的濃深明暗、透光性的高低、裂紋或雜質的分佈,以及該玉料將製作為何種器形(珠寶首飾或藝術雕件)等因素,進行更細部的「切片」。


四、畫樣

畫樣設計,決定了該翡翠玉料面對世人(或市場)的方式,根據翡翠玉料的顏色、質地、透光性、玉材形狀大小,以及瑕疵狀況等各項因素,進行了全面的評估、考量與取捨之後,因材施藝,俏色巧思,並在等比例的繪圖紙上,或直接在玉料上,畫出設計圖樣。


五、切形

以鉈具切出上述畫樣的玉料輪廓。


六、琢磨

不論是珠寶首飾或藝術擺件,經由此道雕琢的工序,便能成「器」。將切形之後的翡翠玉料,透過不同尺寸、形制的磨輪,將珠寶首飾之形,以及藝術擺件主題裡的佈局與細節,包括神佛面目、人物姿態、花鳥蟲魚、亭臺樓閣等,依玉料上的畫樣,由粗形到細部線條,在琢琢磨磨的過程中,翡翠玉料即能成為霧面粗胚的半成品。


七、拋光

拋光,是為了使上述已琢磨成粗胚、但仍為霧面的翡翠半成品顯得更為滋潤光亮的工序。拋光的方式,有手工拋光與機器拋光,前者主要是以小羊皮,結合滑石粉,反覆於玉器表面磨擦,耗時雖久,但較能細緻,後者雖能節省工時,然,效果相對較為粗糙。


八、去漬

在琢玉成器的過程裡,翡翠成品,會因琢磨、拋光等各項工序而沾染一些污漬,此時,便需要以酸梅水與灰水來進行除污去漬的工作。將翡翠成品浸泡在酸梅水中,可除去翡翠表面的污漬,特別是琢磨過程中所留下的金屬擦痕;而灰水的功能,主要是去除翡翠成品上殘留的油污。


九、過蠟

過蠟的工序,是使用天然植物蠟讓翡翠成品的表面更為光滑,同時,亦對外在髒污的滲入進行預防的步驟。過蠟的方式,可將翡翠成品置於蠟液中燉煮,或是將翡翠成品置於烘爐中加熱,並噴上蠟粉,受熱而成為液態的蠟,可因此而滲入翡翠表面的微細裂隙中,達到防污的效果。過蠟之後,需再以毛巾或竹籤將器物表面凝固的蠟除去,此時的翡翠成品,便能展現光亮滑潤之感。


十、錦匣與台座

完成後的翡翠作品,該如何保存?如何展示?亦是翡翠工序之後的另一場琢磨。仔細忖度翡翠作品的造型、尺寸,以製作適合收納的錦匣,錦匣的大小、匣裡匣外的材質與美感,乃至於搬動與擺放,皆需有專業的規矩,方能恪盡保存之責;而翡翠藝術擺件的台座,其設計與製作,亦能有效呼應作品主題,並關乎展示的安全與品翫的方式,亦不可不慎。

回到
清單